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穆王〕周穆王,前一〇〇一年~前九四七年在位。他与犬戎徐戎都进行过战争。后来的《穆天子传》写了他西游的故事传说。
〔犬戎〕古代西北戎人的一支。
〔祭公谋父〕周公的后代。祭,封邑名。谋父,是字。时为周王卿士。
〔耀德〕光大德治。
〔观兵〕显示兵威。
〔戢〕聚,集结。下文“载戢干戈”的“戢”,收藏。
〔周文公〕周公姬旦,“文”是他的谥号。
〔《颂》这里指《诗经·周颂·时迈》篇。古代相传,此诗是歌颂武王巡狩诸侯的乐歌,周公所作。
〔载〕句首助词。
〔櫜〕收藏盔甲弓矢的器具。这里作动词用,收藏。
〔肆〕传布。
〔时〕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
〔夏〕华夏族,这里指中国。
〔茂〕勉励。
〔阜〕丰富,盛多。
〔文〕这里指法典。
〔后稷〕周民族的始祖,姓姬名弃。传说他善种百谷,帝尧命他为农师(后稷)。其子孙世袭后稷的官职。
〔夏之衰〕指夏启之子太康因溺于游畋而失帝位。
〔不窋〕弃的后代。
〔翟〕通“狄”。
〔纂〕同“缵”,继续。
〔绪〕前人未竞的事业。
〔恪〕谨慎。
〔惇〕敦厚。
〔奕世〕累代。
〔载〕承受。
〔忝〕玷污。
〔武王〕周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灭掉商朝,成为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帝辛〕商纣王,名辛。
〔商牧〕商朝都城朝歌的郊外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
〔恤〕怜悯。
〔隐〕痛苦。
〔邦内甸服〕指天子直辖地区,人民为天子种田纳租税。甸,治田。服,服侍于天子。
〔侯服〕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
〔侯卫宾服〕介于诸侯与边疆地区之间的土地。卫,卫畿,保卫王畿的地区。宾,朝见。
〔要〕通“徼”,边境。
〔荒服〕在要服之外。荒,边远。当地民族因迁徙无常,只在首领更换或中原王朝新王嗣位时,入朝一次。
〔修意〕检查自己的意图。
〔修言〕检查自己的言论号令。
〔修文〕检查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名〕检查尊卑的名号。
〔修德〕检查自己的德行。
〔大毕伯仕〕犬戎族的两个君主。
〔享〕享献,即每季一次向天子贡献祭品,本是“宾服”诸侯的职分,这里用来责备“荒服”的犬戎,是妄加罪名。
〔树〕建立。
〔惇〕敦厚。也有人认为树惇是犬戎君长的名字。
〔守终〕指能守住终生入朝一次的职分。
〔纯固〕专一。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春秋時魯國人。左氏,名丘明,一說左丘氏,名明。傳為魯國史官。或謂與孔子同時。孔子曾稱贊他的為人。相傳他據《春秋》紀年集各國史料撰《左氏春秋》(即《左傳》)。又傳《國語》亦為其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