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先为不可胜〕为,造成。先为不可胜,指首先造成一种不被敌军战胜的形势。
〔待敌之可胜〕指等待敌人有可能被我军战胜的机会。
〔在己〕在于自己,引申为决定于自己。
〔在敌〕在于敌人,引申为决定于敌人。
〔不能使敌之可胜〕使,强使。不能使敌之可胜,这里指不可能强使敌军提供被被我军战胜的机会。
〔不可为〕为,强求。不可为,不可以强求。
〔守则不足〕兵力不足时应着重防守。
〔攻则有余〕指兵力充足有余时才发起进攻。
〔藏于九地之下〕九地,极深的地下。“九”是虚数,古人常把“九”表示数的极点。藏于九地之下,指把军队隐藏在很深很深的地下,使敌人莫测虚实。
〔动于九天之上〕动,发动,这里可引申为进攻。动于九天之上,军队进攻如同从天而降,既出其不意又势不可挡。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见,预见。见胜,预见到胜利。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为一般人所能预测到的胜利。
〔善之善〕好而又好,最好的。
〔举秋毫不为多力〕秋毫,指能举一件毫毛那样极轻极细的事物。举秋毫不为多力,指举一件像毫毛那样极轻极细的事物不能算是力量大。
〔明日〕眼睛很亮。
〔聪耳〕耳朵听觉很灵。
〔战胜不忒〕忒,可以译为“差”或“差错”。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打胜战的军队。先胜,这里指事先取得必胜的形势。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打胜战的军队总是事先取得必胜的形势而后才向敌国宣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败战的军队是因为先打战而后谋求胜利。
〔修道而保法〕修明治道,严明法度。
〔为胜败之政〕政,主宰。这里指成为支配用兵胜败的主宰。
〔度〕度量,这里指土地幅员的大小。
〔以镒称铢〕这里比喻胜兵对败兵的力量相差悬殊,胜兵的实力占有绝对优势。
〔决积水于千仞之溪〕仞,我国古代高度单位,一仞为七尺。溪,山洞。
〔形也〕这里的形是指由军事实力而造成的形势。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春秋時齊國樂安人。田完後裔。其先賜姓孫氏。以兵法求見吳王闔廬,吳王欲試之,出宮中美女百八十人,使武教之戰。武分為二隊,以王寵姬二人為隊長。三令五申之,婦人皆大笑,武斬隊長二人以徇。于是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吳王用為將,西破強楚,五戰五勝,入楚都,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有《孫子兵法》傳世,為“百代談兵之祖”,在世界軍事科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今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有武談兵之文《吳問》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