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聪慧,机智。
宋:宋国。
雨:下雨(名词作动词)。.
坏:毁坏,损坏。
筑:修补。
盗:偷盗。动词活用作名词。
富人;富裕的人。
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暮:晚上。
而:无义。表示承接关系。
果:果然。
亡:丢失。
父:(fǚ,第3声,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邻居家的老人。
甚:很。
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15、家:家里的人。
古今异义
1、亡古意:丢失 今意:死亡
2、其邻人之父亦云古意:说 今意:常做“云朵”讲,在空中悬浮的有水滴、冰晶凝聚形成的物体
一词多义
1.暮:
夜晚(暮而果大亡其财)
年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果:
果然(暮而果大亡其财)
结果( 未果, 寻病终)
3.亡:
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
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4.其:
其子曰(代词;代他的)
其家甚智其子(代词;代这)
5.之:
他/她。(的//语气助词:不译//去、到)
6.而: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承接)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大辞海》: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多次上书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以明志。受到秦王政重视,迫使韩王遣之入秦。旋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学说则成为秦国政治实践指导。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主张“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赏厚而信,刑重而必”(《韩非子·定法》)。称法的制定,应“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韩非子·难三》);法的施行,应“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综合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发展荀子哲学思想,以“道”为事物运动普遍规律,“理”为事物运动特殊规律,提出“缘道理以从事”(《韩非子·解老》)。主张用“参验”方法来验证人的认识。注意到事物的矛盾性,强调对立面不可调和,提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韩非子·显学》)。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人不免于利欲之心,人际关系是利益和利害关系,提出教育中须把握的原则是:不能指望人会自觉为善,却可以做到使人不为恶;强调严厉的教育,不相信道德和情感的作用,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出于统一思想和意志的需要,提出禁“二心私学”(《韩非子·诡使》),视儒墨各家私学为“愚诬之学,杂反之辞”(《韩非子·显学》),一律置于被禁绝之列。普通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也不予认可,代之以“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教育内容为知法守法,安心耕战;实现教育的手段则在于官府和官吏。著作有《韩非子》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