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贵〕地位显要。
〔畏〕同“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卑〕低下。
〔相(xiàng)【第四声】辅助如吉人天相宰相
〔哺(bǔ)〕喂(不会取食的幼儿)
〔睿(ruì)〕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夏的灭亡。
〔纣(zhòu)〕后鞧(qiū)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词,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郡治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外传》。清赵怀玉曾辑《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故》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
《中国人名大词典》:西汉燕(治今北京)人。今文“韩诗学”的开创者。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的太傅。所传《诗》学,与“齐诗”﹑“鲁诗”有异,流行于燕赵地区。为人精悍,处事分明,曾与董仲舒辩论于汉武帝前,仲舒不能屈。又治《易》,其说不传。著有《韩诗内传》﹑《韩诗外传》,今仅存《外传》,清人赵怀玉辑有《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亦辑有《韩诗故》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
《中国文学大辞典》: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西汉初燕(郡治当今北京市)人。是当时今文诗学之一——韩诗学的创始人。据《汉书·儒林传》记载,他于汉文帝时为博士,汉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汉武帝时曾与董仲舒在皇帝面前共论国事。由于韩婴精明强干,论断世事极其分明,董仲舒没办法把他难倒,因而闻名于世。韩婴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和传授《诗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韩诗内传》4卷、《韩诗外传》6卷传世,达数万言。又著有《韩故》30卷、《韩说》41卷。其所治《韩诗》,与当时流行的《鲁诗》、《齐诗》并称为“三家诗”,系今文诗学,立于学官,受到朝廷的重视。尤其燕赵一带,凡学习《诗经》的人,大多追随韩婴。到东汉后期,《毛诗》盛行,“三家诗”受冷落。西晋时期《韩诗》已不流行。南宋时,《韩诗内传》等已佚,仅存有《韩诗外传》6卷,流传至今。韩婴对《易经》亦有精深见解,曾以《易经》传授于人,并著书立说加以阐释,但燕赵间士子好诗,其关乎《易经》的著作未能传世。作者:张玉声。出自:马良春,李福田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26页。。